双星陨落!我们一天痛失两位院士!91岁袁隆平:大家吃饱了,我就先走了!
日站君 / 2021-05-23 10:17:18
5月22日13点07分,官方发布,享年91岁的袁隆平在湖南逝世。当天下午,中科院院士、“中国肝胆外科之父”吴孟超也在上海逝世,享年99岁。一天之内,我们失去了两位院士,举国悲痛!
吴孟超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,是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。
袁隆平是教科书上的人物,是中国人从小就知道的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。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,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。
今天,让我们来追溯一下袁隆平先生,禾下乘凉梦,一生永为“稻粱谋”。是他,让14亿中国人都吃上了饱饭!
一个立志当农民的人
”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。”
1930年,袁隆平出生于北京,父亲袁兴烈是东南大学高材生,母亲华静是教会学校的高材生。
袁隆平从小被父母寄予厚望,袁隆平的祖父深知种地的苦楚,极不希望袁隆平他们继续种地,但他身处这一个饥不果腹的时代,亲眼看见祖国大地的满目疮痍,这让他对农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。
报考大学时,袁隆平选择了“学农”。“吃饭可是天下第一大事,不学农,人类怎么生存?”
于是,1953年,袁隆平就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了,从此踏上了他的“种地”生涯。
早些时候,大家经常看他打着赤脚在学校里走,因为方便下田。后来条件好了,他有了小汽车,车上常年放着一双下田用的雨靴。几年前,大家经常看到这位院士驾着汽车慢慢驶向试验田,叉着腰在田埂上思考。
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起,他把大半辈子都交给了稻田。
其实早在2010年,袁老就被查出患有慢阻肺。为了多争取一点时间,“再多活几年,继续下田做科研”。2017年,他硬是戒掉了抽了60多年的烟。
他说:“要加倍努力工作。我这位老人现在也要与时间赛跑。”
2019年,袁隆平在北京获得“共和国勋章”,这是一件庄重的事情,他打起了一百分的精神,说了一句:“我们正在向1200公斤亩产冲刺”。
之后接受采访,他说:“回去第一天就要去下田!”“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在想,我的超级稻长得怎么样”……
再后来,行动不那么便利了,湖南省农科院就在他的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,稻田尽收眼底,甚至“躺在床上侧个身子就能看到”。
他每天早上起床,第一件事不是吃饭,而是下田。如果满意,就不找助手“麻烦”,不然,助手电话就会准时响起。
即使满载荣誉、年届九旬,仍心系超级稻!
从不停止追梦的农业专家
袁隆平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:一个是“禾下乘凉梦”,就是追求超级稻高产;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,让超级稻走出国门造福世界。
他是这么解释的:许多年前,我做过一个梦,梦见我们实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,穗子比扫把还长,子粒像花生那么大。我非常高兴,就和我的助手在稻穗下乘凉。
他相信,这些梦绝对不只是梦。
“我现在压力很大,有两件事一定要做好。”
这是2018年袁隆平的某次访谈,就算是88岁高龄,他还在忧心忧虑着水稻的产量和培育。
第一件事是要做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。第二件事就是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。他希望在自己在成为‘90后’之前能实现这个目标。
曾有记者问袁隆平,三系法杂交稻你可以吃一辈子,为什么还要领衔后面的研究?
“我总是感到不满足。搞科学研究,不断地想攀高峰。”他回答。
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袁隆平依旧心系杂交水稻技术的改进和提升,他真正做到了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。
尾声:一生只做一件事!
在《时代我》这部纪录片里,有记者问提到网上流传的一张关于袁老的表情包,他看到“还是吃的太饱了”的表情包回应说:“你们年轻人不知道,饥荒的时候,没饭吃真难受啊。”
我们的一粥一饭,应当思来处不易。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
如今,他说“大家都吃饱啦,那我就先回去了!”
我们无法抵抗浪潮,但我们永远记得灯塔。那个禾下乘凉梦的老人,在禾下睡着了。袁老,走好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文由新墨整理并发布。转载来自互联网,若侵权则删除!
新墨5年开发经验,45名团队成员,上线已达100+产品,于北京和成都2个城市提供技术开发服务。致力于提供APP开发,小程序开发,微信开发,IOT物联网开发,电商系统开发,教育系统开发,H5开发,游戏开发,用户体验设计,课件设计